这个题目很嚣张——“打造Facebooke”。谁有资格可以说这句话呢?当然,扎克伯格最有资格,但他不会亲自来告诉你。我想强调的是团队。而让团队凝聚在一起并充满战斗力的,是其文化。

img

Facebook成为如此伟大的公司既有偶然也有必然,既需要运气但更需要实力。我们不需要过多关注其运气,就好像在国际象棋界中有句名言“只有好的棋手才会走运(Only th good players are lucky)”。

——把握住能把握的

扎克伯格推崇在公司内部实现最大可能的透明。

之所以要再内部知无不言,扎克伯格就是希望员工都知道:

这么多人走到一起,做这样一家公司究竟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做这个产品,不做那个产品,这些产品有没有碰到什么问题,碰到了如何解决,公司接下去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大家对公司有任何疑问,都要尽可能地沟通好,增加透明度,是增加彼此的信任感。

扎克伯格这时站了出来,明确表示他支持公关部门。他说,每当工程师们开发的产品遇到外界的质疑或诟病时,都是公关部门第一时间站出来,应对外界的各种挑战,为公司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做了很多事情。现在公关部门遇到了困难,犯了一些错,工程师们不应该群起而攻之,在道义上对他们进行贬斥。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体谅他们,原谅他们,给他们一些支持呢?

扎克伯格每年都会给自己制定一项“挑战”。

这些人不停地影响公司的做事方式,同时也在不停地被影响着,最终成就了这家独特的公司。

选Facebooke还是Google:一家150人左右的创业公司,能够坚持5年还活着的概率在50%以下,最后能做成大公司的概率远在10%以下。但Facebooke有自己的杀手锏——他是一家创业公司,因为还有很多东西没人懂,大家在摸索中还可以互相切磋,想想就让人兴奋。

要想寻找一个能更好体现你的真实价值,尊重你的贡献的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

硅谷的技术公司通常不会单方面去强调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更多的是考虑公司本身有什么值得让员工留下来的东西。

一个人热爱一家公司是因为他对这家公司文化的认同,而并非公司反复在那里强调你要对公司忠诚。忠诚,是文化认同的附属品。

雅虎的“公司政治”问题比较严重,小组之间存在隔膜,缺乏“我们是在为整个雅虎公司工作”这种共同理念,经常导致小组之间的利益盖过了公司的整体利益。

整个公司的运行存在很大的内耗。每个人或者每个组都只是追求局部优化的时候,全局优化就是一个白日梦。

我们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强调潜在的财务回报,虽然大家都知道这肯定是一个因素。但在如此宝贵的时间里区强调这一点,而不是其它更有意思的方面。我们希望应聘者较为关心的是公司的文化,产品或技术,而非财务上的。总之,整体上的思路就是“请拿亮点来说服我”。

我想说的是,你如果想找工作,不妨留意你“未来同事,未来老板“经常出没的活动场所之中,尝试去认识他们,让他们对你感兴趣,然后让他们做内部推荐。

应聘者向面试官提问时,要避免关注在主观感受上,而聚焦在客观事实上,比如有关产品,技术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这些更有意义。比如请面试官描述一下他每天具体的工作安排是神马,从他的回答中去推测这家公司的工作情况。这样还表明你对他得生活感兴趣。

从刚对某一产品进行方向性讨论,选择的时候,工程师就要尽可能地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工程师会参与从产品的构思,设计到打造的整个过程。

这些讨论的结果会决定他们接下来几周忙活的内容,当然要积极参与并推动。

公司确实想让工程师来主导产品开发,这样才能真正激起他们的责任感,围绕产品进行全方位思考,才能真正对自己开发的产品负责。

招聘是竞争的第一步,业内一流人才如果没有进入你的公司,那他们就在竞争对手的公司服务。这意味着,还没再市场上正式过招,你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慢招还有一式“磨”。保持定期联系。

发动公司里每个人都参与到招聘中,对公司文化的影响会很明显。那些应聘者(潜在员工)在进入之前,就已经和若干同事有了接触。

“招聘永远是第一位的”,并将此观念灌输给公司的全体员工,它给公司带来的回报怎样估量都不过分。

对大多数硅谷技术公司来说,并不强调员工终生就职的忠诚度,只要你在公司期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离开公司又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那就是两全其美的结果。

对于建设性的意见,一定要有实际例子的支撑,没有实际例子,很容易变成泛泛之谈,

我说的激情都是对于产品本身

放弃已有的舒适生活,回到祖国,在迷雾中去追寻一个不确定的梦想,值得吗?

但中国是祖国。一个正在发展中,不断产生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但总体上是进步的国家。

对于山寨文化的看法:我是很反对这种思路的,你可以找到各种理由来解释现状,但对于改善这种状况并不会有任何帮助,这有什么意义呢?

龙应台在《野火集》里曾写到:“……如果一个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会自己看出问题的最后症结,找到自己的答案。我也确信那个不公的体制得以存在,是因为个人允许它存在,比体制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个人。

——虽然是论述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但同样适用于创新环境

从07年到12年,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王淮以自己的视角讲述了Facebooke这样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他们的内部是怎样的一个运作机制,又是怎样的理念和文化打造出的Facebook,使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拥有全球将近10亿人的用户,这还是它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进入人口数量庞大的中国市场的数据,当初王淮面临选择谷歌和Facebook的时候,作为一家相对成熟且著名的公司,意味着你所参与的项目有可能将是影响到几十万,上百万的用户,这是每个工程师都梦寐以求的,但是加入Facebook,虽然不知道自己的产品将成长的一个什么量级,但是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能够切身参与到一个产品从出生到飞速成长的过程,况且这个公司本身的发展势头良好,对于刚从雅虎辞职的他来说是最大的诱惑。

融入到一个团队,一家公司,和它一起成长,一起面对创立时的艰辛,一起克服发展时的困难,一起见证成功的喜悦,我想,这感觉就像父母参与到一个孩子的成长中吧,参与到一个生命的成长中,去体会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