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闹钟已经对我失去作用
为什么每晚还会设它

自己每天都有好多好多想完成的目标,想完成的事情,奈何人之惰性,生来有之,加上一个人无人监督,更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为了锻炼自己,于是在2015年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在GitHub上进行连击,每天都提交一些东西,看看自己能坚持到多久,同时也是鼓励自己多敲,似乎当初写博客也是有一点这样的想法在里面。于是到目前为止,我的GitHub主页的提交记录成了这个样子:

img

每一次的提交记录GitHub都会以浅绿的颜色记录下来,颜色越深代表提交次数越多。也就是说,在过去的365天里,每一天都有在做同一件事。

这其中,有平时的一些小练习,有博客的提交记录。有一个很热门的说法:一件事情,如果你坚持22天以上,就变成了习惯,但是自己平时的实践发现,22天养成的习惯根本不能叫习惯。

开始的时候自己也会担心,作为一个初级菜鸟提交一些质量并不高的东西来连击是否太矫情,无用甚至说虚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能说明很多东西),自己的认知也不断变化:我本身出发点就不是要用一个活跃的GitHub帐号来把自己表现得很牛逼,本意是想用它来作为一个锻炼自己的工具,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GitHub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功能,为什么不用呢?况且这怎么看都是对自己有利的一件事,何乐不为?于是连击记录从30天到60天到90天到100多天,再到200多天300多天,一方面来说会给人以成就感,另一方面来说,要想每天都有所提交,就意味着必须要有足够的输入才能保证足够的输出,会逼得你不得不去进行更多的摄入,同时也去激发你更多的idea。

我记得网上看到有一个人是这样说的:

过去几年陆陆续续的也在github上放了很多开源的项目。
但是由于自己也懒得推广懒得维护懒得写文档和demo,所以大多数无人问津。
不过最近打算好好折腾折腾他们,希望能有点起色。
折腾的目的不是为了什么直接的利益。
只是希望如果有一天我死了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我和你们一样,也被这句话恶心到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沙沙建议过我两次就是说养成一个好习惯,每天晚上给自己定一个固定时间用来看书,他自己给自己定的时间是10点到11点,只要到了这个点,不管之前干了什么,都停下手头的工作看一会儿书,东哥也曾说过,自己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回家以后,不管加班到多晚,都要看半个小时的书。虽然每天不管能看多少,但是这种强大的惯性,工作几年,坚持了几年,相必从中受益良多。

在我多次断断续续看了一些书以后我终于决定从现在养成这样的习惯了,而我既然我以前有一个习惯就是GitHub,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365天,为什么不从这个习惯去延伸另外一个习惯呢,就说我完成另外一个任务就是顺便完成这个任务了。于是,这便有了schedule这个库。记录每天完成的有意义的事情,想想点亮它,满满的成就感。在线地址查看点这里

这个项目的起初是为了解决买了的那些技术书很多没看的问题。养成每天看点技术书的习惯。后来要是有别的好习惯想要形成的也可以加入进来。

试验了几天以后决定,把这个看书时间定在10点到11点,定固定时间和固定时常相比,固定时间更有连贯性。

以后就慢慢点亮这个schedule表吧,自己还想了好些功能,以后渐渐加进去,不断完善。

养成了一个好习惯的好处就是,更容易养成别的好习惯,既然365天都做一件事都坚持下来了,还有什么是坚持不下来的呢?

况且我书桌上的书籍,算上次去年送的500礼券全用来买书,还有平时自己买的一些书,光书桌上摆的实体书就有七八百了吧,这还不算上kindle里面的上百本书,oh my god,不算不知道,一算才发现还花了这么多钱没物尽其用,罪过,罪过。

我这点书都算少了,记得东哥晒娃的时候不经意就露出了书柜一角,网上还有好多程序员晒书的,惭愧,惭愧。

宝宝不哭,站起来继续浪。

关于“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的疑问,这是我看过的最巧妙的一个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你的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阅读不是为了变得像思想家一样深邃,而是开阔自己的视野,让人不再粗糙地混日子,对生活多一分思考,从而认识到更多美好的事物,对生活多一份善意,所有的这些,不仅对自己,即使以后对子女,对周围,也是受用一生的。

成为更好的自己,见识更大的世界,认识更多奇妙的人,汲取更广泛的知识。

临别赠言,送你我诗一首互勉:

——张尧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我

明知道闹钟已经对我失去作用

为什么每晚还会设它

最近我想明白了

因为就算生活再失败

我的憧憬一直都在


睡前再上一个没有作用的闹钟

让这份憧憬一直都在

这毁不掉的憧憬

便是明天

安。